讓數字為品質農業賦能
2019-11-01
作者:王軍 來自: 中國農資導報網
專訪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
從2014年阿里巴巴正式啟動千縣萬村計劃,已經過去5年。無論馬云還是張勇,都在不同場合將農村戰略、全球化、云計算列為阿里未來三大核心戰略。然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聚焦鄉村振興,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現代農業發展,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仍面臨諸多挑戰。近日,阿里巴巴集團(下稱阿里)副總裁、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圍繞數字農業建設、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等話題與《農資導報》進行了對話。
《農資導報》: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成就巨大,但相對于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中國農業大而不強的特征表現格外明顯。您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侯毅:首先,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耗費大量資源生產出來的大路貨賣不出去,而消費者亟需的優質綠色安全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業亟待提升發展質量。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農產品上行與優質農資進田的通道不暢通。其次,從全球來看,發達國家農業都表現出強勢產業特征。比如美國是世界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國,2017年出口140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近109億美元,創下歷史第三高點。全球農產品出口中,有39%的大豆、36%的玉米、32%的棉花都是美國供給的。還有荷蘭,一直保持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地位。中國農業盡管獲得“十六連增”,但在全球農業競爭中,中國農業大而不強的特征十分明顯。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量為2168億美元,但出口僅為797億美元,進口為1371億美元,逆差達574億美元。
由此可見,在全球農業競爭中,要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必須走農產品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農資導報》:阿里兩年內要讓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落地,到2022年助農銷售突破4000億元,實現全國范圍內農產品的“次日達”,這個目標如何實現?
侯毅:今年初,阿里與北大荒集團簽署協議,聯手在北大荒建設大米標準示范基地。7月16日,馬云到哈爾濱考察并與黑龍江省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數字+農業+商品”發展新模式。1000個原產地直供,鮮美生活“次日達”。這個目標如果放在10年前想都不敢想,但阿里經濟體通過打造全新“數字+農業+商品”發展新模式,讓這個夢想變成現實。兩年要讓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落地,到2022年助農銷售突破4000億元,讓訂單農業由遙不可期變為觸手可及。
實現這個目標靠的就是“基地模式”。阿里特別成立數字農業事業部,而“基地模式”是數字農業事業部助農創新舉措,也是對農業產業進行全鏈路數字化升級。通過打破中國傳統小散亂的小農模式,建立規模化的數字化農業基地,集阿里數字經濟體13個業務單元,讓優質農資進田、優質農產品原產地直供,讓消費者吃上更安全、更有品質的食品,讓種植者獲取更大收益。
今年,阿里將組織1000個農業原產地的600余款農產品直通“雙11”,包括三亞市立才火龍果基地、北緯45度的東北大米、北緯30度長江流域的臍橙、大陸腹地深處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蘇蘋果,以及中緬邊境的臨滄堅果……力爭把“雙11”辦成中國農民網上的豐收節。
過去5年,阿里菜鳥網絡已覆蓋中國29個省份700余個縣逾3萬個村。未來一年,阿里數字農業部將聯合菜鳥在全國開通1000條以上農產品上行“高速公路”,提速農產品攬收首公里、建立農產品優先發貨“綠色通道”,實現全國范圍內農產品的“次日達”。
《農資導報》:之前馬云提過“畝產一千美金”計劃,這個計劃怎么實現?阿里為何要建立農業大數據?
侯毅:縱觀中國農業發展,從農產品到商品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涉及的問題不僅在買賣環節,還有社會物流體系搭建、數字農業標準制定等一系列工作要做。阿里倡導的實施“畝產一千美金”計劃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并不是幫農民種出值1000美元的農產品,更重要的是幫農民產出能達到這個價值的商品。這是中國農業產業的創新,其核心邏輯是讓農產品變為商品,讓商品價值反過來去提高農產品價格。
為此,首先要建立農業大數據,讓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標準可依,從源頭上解決農業生產的盲目性,為品牌農產品打好基石;其次,建立農商品鏈條生態圈,讓相關的農資品牌廠家、農產品輸出渠道、電商及運營服務商最終在農村形成一個數字生態體系;再次,打通優質農產品進城與優質農資進田兩個通道,讓城里人吃得放心,讓農村人享有城里人享有的生活;最后,用訂單產品倒逼生產端,推動生產端嚴格按照高標準進行種植。這也是阿里進軍農業大數據的根本所在。
現在手機變成了“新農具”,直播變成了“新農活”,數據變成了“新農資”,這些在鄉村沉淀出來的大數據,將會讓阿里打造出一個永不落幕的豐收節。
目前,國內農資產品銷售與農產品的產業鏈相當分散,阿里希望通過整合產業鏈,提升農資及農產品品質,用直供直銷新鏈路模式,縮短中間的供應鏈環節,讓農民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讓消費者最大幅度受益。
編輯:高永珍
-
產銷會上看風向
-
備足原料保供應
-
業界聚焦特種藥肥百億市場